2019年10月16日,在第二届中国国际流体机械产业高峰论坛上,中国石化化工事业部副主任徐钢发表题为《中国石化重大国产化装备使用情况》的演讲,主要内容如下。
在当今国际市场竞争中,重大装备制造业和制造技术的发展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三十多年来,“谁来装备中国”、“谁来推动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国产装备大游行”等一系列问题一直伴随着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在“实与干”、“国产化与自主化”、“自主创新是馅饼还是陷阱”的博弈中,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负重前行。
多年来,我国石化工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也面临巨大挑战。装备国产化实施中的难点有:装备制造企业自主技术开发与创新能力尚显薄弱;国产装备技术指标与国际先进水平尚有一定差距;缺乏能力强、标准高的试验检验手段;执行的标准低,基础研究薄弱。
装备制造企业自主技术开发与创新能力尚显薄弱:经过三十多年的重大装备攻关,绝大部分关键石油石化装备已实现了国产化,剩下的都是一些难度大、技术含量高、核心技术掌握在少数发达国家制造商手里的高精尖装备。研发能力薄弱、技术储备不足、质量水平不高等问题,高技术、高附加值重大技术装备严重依赖进口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
国产装备技术指标与国际先进水平尚有一定差距:目前国内装备制造企业已能设计、制造绝大部分石油石化装备,但是,产品实物水平与国际先进指标存在差距。
执行的标准低,基础研究薄弱:我国装备制造业在执行标准时普遍存在就低不就高的情况,而国外优秀企业恰恰相反,提供的产品实物水平大都高于所签订的技术要求。
缺乏能力强、标准高的试验检验手段:近十年,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加工制造能力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加工手段达到或超过了国际先进水平,但试验、检验手段却较为薄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产品水平的提高和质量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