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制造业是强国之基,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落实制造强国战略、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2025年新年伊始,各部门密集出台新政,为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注入新动能,各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相关扶持政策,一批基础建设、重点工程开工建设,为行业带来诸多利好。
中国通用机械工业协会展览与传媒中心特收集整理出近期通用机械行业相关的政策法规、园区建设、工程签约、项目开工等政策与市场信息,看看通用机械行业将享受哪些政策红利,看通用机械行业有哪些市场机遇!
—政策资讯—
《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发布
有序扩大自主开放、提高投资促进水平、增强开放平台效能、加大服务保障力度,《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2月19日对外发布,从4方面提出了20条措施。当前,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多,我国吸引外资面临多重困难和挑战,行动方案以务实举措释放出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大力度吸引外资的明确信号。
16部门发文加强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
2月20日,生态环境部、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6部门发布《关于加强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 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35年,生态环境领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大幅提升,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全面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理论方法取得重大突破,原始创新能力和成果转移转化能力显著增强。
八部门联合印发《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为加快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新能源等增长引擎,深化新型储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近日联合印发《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加速完善产业体系,培育3-5家生态主导型企业,显著增强产品性能,持续拓展应用领域,培育发展新动能为目标,引导新型储能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五部门调整重大技术装备进口税收政策有关目录
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国家能源局近日发布关于调整重大技术装备进口税收政策有关目录的通知。根据通知,《国家支持发展的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目录(2025年版)》《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进口关键零部件、原材料商品目录(2025年版)》和《进口不予免税的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目录(2025年版)》自2025年3月1日起执行。
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海洋能规模化利用的指导意见》
近日,自然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能源局六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推动海洋能规模化利用的指导意见》,聚焦我国海洋能规模化利用,提出力争到2030年,海洋能装机规模达到40万千瓦,建成一批海岛多能互补电力系统和海洋能规模化示范工程,海洋能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丰富,形成系列高效、稳定、经济的海洋能技术装备产品,培育一批具有较强技术研发能力和全球竞争力的海洋能规模化开发利用企业。
五部门发文促进企业数据资源开发利用
为充分释放企业数据资源价值,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近日,国家数据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企业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见》,围绕健全企业数据权益实现机制、培育企业数字化竞争力、赋能产业转型升级、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营造开放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等五个方面作出具体部署。
四部门联合印发《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
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自2025年9月1日起施行。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标识办法》旨在促进人工智能健康发展,规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三部门发文促进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近日联合发布《促进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着力推动环保装备制造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万亿级产业。《意见》提出到2027年,先进技术装备市场占有率显著提升,重点领域技术装备产业链“短板”基本补齐,“长板”技术装备形成国内主导、国外走出去的优势格局。到2030年,环保技术装备产业链“短板”自主可控,长板技术装备优势进一步扩大,环保装备制造业从传统的污染治理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全面升级。
两部门出台27条措施 加力扩围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
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近日联合发布《关于2025年加力扩围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通知》,旨在通过加大设备更新力度,扩大消费品以旧换新范围,推动低碳绿色转型,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政策覆盖了设备更新、消费品更新、资源回收等多个领域,通过财政支持、税收优惠等措施,激励各行业积极进行绿色升级和智能化改造。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的通知
1月7日,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正式公布。其中提出,各地区、各部门要严格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地方依法设定的市场准入管理措施,要全部列入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
三部门联合印发《加快工业领域清洁低碳氢应用实施方案》
为落实《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积极拓展清洁低碳氢在工业领域应用,加快技术装备产品升级,促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近日联合印发《加快工业领域清洁低碳氢应用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提出以拓展清洁低碳氢在工业领域应用场景为着力点,加快技术装备产品升级,打造产业转型升级新增长点。明确到2027年工业领域清洁低碳氢应用装备支撑和技术推广取得积极进展,培育一批产业生态主导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产业集聚区,以及专业水平高、服务能力强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
《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先进适用工艺技术设备目录》推荐工作启动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等三部门近日联合印发通知,部署开展《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先进适用工艺技术设备目录》推荐工作。推荐的工艺技术设备主要面向工业固废源头减量、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和机电产品再制造等四个领域。推荐的工艺技术设备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产业政策和相关标准要求,主要指标具有先进性,经济、环境、社会效益明显,知识产权或专有技术产权明晰,已实现产业化应用并实际运行超过1年。
工信部印发《工业企业和园区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建设指南》
为加强工业节能降碳管理,推进数字技术赋能绿色低碳转型,支撑构建系统完备的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印发《工业企业和园区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建设指南》,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加强《指南》宣贯解读,指导各地区因地制宜开展工业企业和园区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建设运行,加快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升级,提升重点行业领域碳管理水平,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奠定基础。
《关于资本市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实施意见》发布
近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资本市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聚焦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突出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增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推动要素资源向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低碳、普惠民生等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集聚。围绕加强对科技型企业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丰富资本市场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产品制度体系,提升资本市场服务普惠金融效能,推动资本市场更好满足多元化养老金融需求,加快推进数字化、智能化赋能资本市场,加强行业机构金融“五篇大文章”服务能力,提升资本市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合力等方面提出18条政策举措。
工信部印发《钢铁行业规范条件(2025年版)》
从工业和信息化部获悉,《钢铁行业规范条件(2025年版)》近日印发,加快推动钢铁行业转型升级,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新版规范条件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对《钢铁行业规范条件(2015年修订)》进行修订后形成,立足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细化符合行业高质量发展系列指标,建立分级分类管理体系,对钢铁企业实施“规范企业”和“引领型规范企业”两级评价,促进要素资源向优势企业集聚,加快提升行业整体发展水平。
《抽水蓄能电站开发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印发
2月7日从国家发展改革委获悉,为规范抽水蓄能电站开发建设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近日联合印发《抽水蓄能电站开发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办法以加强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规范抽水蓄能电站开发建设管理为目的,提出抽水蓄能项目开发建设立足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和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清洁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出台
3月12日,财政部印发了《清洁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该办法适用于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的清洁能源发展专项资金,包括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助资金等,用于支持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以及能源清洁低碳转型项目。专项资金将重点支持农村能源建设、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能源系统智能化建设等方向。
—市场信息—
“华龙一号”漳州核电1号机组投入商运
2025年1月1日0时17分,经过168小时满功率连续运行考核,全球最大华龙一号核电基地、由中核集团旗下中国核电投资控股的漳州核电1号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华龙一号已成为全球在运在建机组总数最多的三代核电技术,标志着我国核电技术水平与综合实力跻身世界第一方阵。
国内首台16兆瓦燃气轮机样机成功总装下线
近日,由哈电集团哈尔滨电机厂有限公司(简称哈电汽轮机)自主研制的国内首台16兆瓦燃气轮机样机(HGT16)正式总装下线,标志着哈电集团在推动自主化燃机领域迈出关键一步。HGT16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在机械驱动、分布式能源、应急电源及海上平台发电领域优势显著,具备快速启停能力,能够有力支撑风、光等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深圳白石岭天然气管线调整工程贯通
近日,粤港澳大湾区天然气管线——深圳白石岭区域天然气管线调整工程顺利完成2处动火连头。这代表该工程全线贯通,具备投产条件。白石岭区域天然气管线调整工程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点项目,全长6.35千米、管径610毫米、设计压力9.2兆帕。
渤中26-6油田开发项目(一期)投产
2月7日消息,位于我国渤海的亿吨级油田渤中26-6油田开发项目(一期)顺利投产,标志着全球最大变质岩潜山油田正式进入生产阶段,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渤中26-6油田开发项目(一期)成功投产标志着公司海上深层复杂潜山油气藏开发和渤海CCUS基地建设迈入新阶段,对提升公司在京津冀及环渤海地区的能源供应能力以及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国内规模最大光氢储一体化海上光伏示范项目并网发电
1月2日获悉,全国规模最大的光氢储一体化海上光伏示范项目——国家能源集团国华投资江苏分公司如东光氢储一体化项目日前成功并网发电。这标志着国内首个集光伏发电、制氢加氢和储能电站于一体的“综合能源利用+滨海生态治理”项目投运。
国内首套国产化LNG冷能发电装置累计发电突破500万度
1月1日,国内首套国产化LNG冷能发电装置在中国海油宁波“绿能港”累计发电突破500万度,这是继该装置累计运行1000小时、2000小时后的又一重要里程碑,对国内LNG冷能利用技术装备高质量发展、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全球首艘24000TEU级双燃料集装箱船“两合一”试航
3月8日,由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建造的全球最大24000TEU级液化天然气(LNG)双燃料动力超大型集装箱船首制船(H1904A)顺利完成“两合一”试航。该船总长399米,型宽61.3米,型深33.5米,设计吃水14.5米,可承载22万吨货物,可一次装下23872个集装箱,其中包括2200个标准冷藏集装箱,最大堆箱层数达24层,相当于22层楼高度,是新一代海上“绿巨人”和“带货王”。
我国第四代海洋工程安装船竣工
据报道,我国自主研发的第四代海洋工程安装船“志高号”和“志远号”2月23日顺利竣工。当前,我国海洋工程装备领域持续突破,市场份额已连续7年居世界首位。据介绍,“志高号”和“志远号”在深远海吊装、打桩等方面作业能力出众。“志高号”的主要功能是吊装和基础打桩,“志远号”则能够在水深70米的海域进行海上风电机组的安装作业,这两艘船可谓是海工装备安装的最佳搭档。
全球首艘具有碳捕集功能FPSO成功命名
2月20日上午,全球首艘安装海上碳捕集和封存(CCS)装置的海上浮式生产储油卸油船——Agogo FPSO在上海长兴岛的上海中远海运重工码头现场成功命名。这一项目是全球首个具有燃烧后碳捕集功能的海上浮式石油生产存储平台(FPSO),为全球FPSO行业技术领先项目,也是全球目前最环保FPSO之一。
世界坝体最高抽水蓄能电站首批机组并网发电
世界坝体最高抽水蓄能电站——国网新源江苏句容抽水蓄能电站3号机组10日并网发电。至此,包含已投运的1、2号机组在内,该电站首批3台机组全部投运,当前并网发电容量达67.5万千瓦,长三角地区再添一大型清洁能源“调节器”。
全球最大功率甲醇双燃料船用主机发布
2月25日获悉,我国自主研制的世界最大功率甲醇双燃料船用主机正式发布。该成果填补了我国大缸径绿色新型燃料船用低速机研制的空白。此次发布的机型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设计最大功率可达64500千瓦。
全国首座内河LNG接收站开启商业运营
3月10日,随着10辆满载液化天然气的槽车缓缓驶入充装区,首批200吨液化天然气经低温管道顺利注入储罐内,标志着淮河能源控股集团投资建设的芜湖长江LNG内河接收(转运)站正式开启商业运营模式,这对促进区域能源合作,提升省内天然气调峰保障能力,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助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香港完成首单“船对船”海上LNG船用燃料加注作业
香港首次“船对船”海上超低温液化天然气(LNG)船用燃料加注作业2月14日顺利完成。昆仑能源有限公司(昆仑能源)LNG加注船成功为“以星海蓝石”号LNG双燃料货柜船加注2200吨超低温液化天然气。当日的加注船和所盛载的液化天然气都来自深圳,而进行加注的地点是在香港水域。这种模式充分体现了香港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港口的优势互补。
全国首台30兆帕氢能管束车成功投运
3月27日,中国石化燕山石化氢气提纯装置现场,我国首台30兆帕氢气运输管束车顺利充装650公斤燃料电池氢后,缓缓驶出厂区,前往中国石化北京石油昌平西关加氢站,标志着我国氢能运输实现了从20兆帕到30兆帕的跨越。相较于传统20兆帕管束车,30兆帕管束车卸氢量提高一倍、单车运氢成本可降低约30%,对推动产业技术突破与商业化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在建海拔最高双曲拱坝电站叶巴滩水电站首台机组定子吊装成功
我国在建海拔最高的双曲拱坝电站——华电金沙江上游叶巴滩水电站首台机组(4号机组)定子1月1日顺利吊装成功, 叶巴滩水电站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的重大工程,位于四川省白玉县与西藏自治区贡觉县交界的金沙江上游干流,场址最高海拔2894米,拱坝高度217米,装机容量224万千瓦。
我国最大深层储气库地面工程正式开工
2月16日,我国最大深层储气库——塔里木牙哈储气库项目地面工程(集注站)正式开工。作为战略型储气库,塔里木牙哈储气库采用边建设边运行的生产模式,一期工程承担南疆五地州季节调峰、应急供气任务,二期工程保障西气东输管网调峰和战略应急供气。该项目新建集注站1座,注气规模为1500万立方米/日;新建电驱离心压缩机2台,单台排量达550万立方米/日;设置1000万立方米/日烃水露点控制装置2套,采用“乙二醇+J-T阀节流制冷工艺”。
国家管网集团推进川气东送二线东段工程建设
国家管网集团2月17日宣布,加快推进川气东送二线天然气管道东段(鄂豫赣皖浙闽段)全面建设。这对“十四五”期间构建我国天然气骨干管网,实现区域内资源灵活调配具有重要意义。川气东送二线东段全长2698公里,包括1条干线、2条联络线、3条支干线,供气范围覆盖湖北、安徽、河南、江西、浙江、福建。管道设计压力10兆帕,年设计输量140亿立方米。
国内首个万吨级燃气电厂二氧化碳捕集示范项目正式启动
1月10日,国内首个万吨级燃气电厂二氧化碳捕集示范项目在阜宁电厂正式启动,标志着气电集团碳捕集核心技术正式进入落地阶段。该项目不仅是气电集团秉持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的重要实践,也是在“双碳”产业前沿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阜宁电厂碳捕集示范项目的实施,不仅有助于推动天然气发电行业的绿色发展和技术革新,其高度可复制性和推广潜力更将产生深远的行业联动效应,未来有望广泛应用于燃气电厂、钢铁、水泥等高碳排放行业,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作出积极贡献,助力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我国首个海上CCUS项目开钻
近日,我国首口海上CCUS井(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在位于珠江口盆地的恩平15-1平台开钻,该项目预计10年累计规模化向海底地层注入二氧化碳超100万吨,同时能提高油藏采收率驱动原油增产,恩平15-1油田百万吨级CCUS项目可对油田开采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进行捕集、提纯和加压,继而通过一口CCUS井精准注入地下油藏,加强地层能量和原油流动性,把原油“驱出”至生产井,充分提高采收率,实现原油增产和碳减排双赢。
世界首台大罐式350MW人工硐室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开工
1月2日,中国能建陕西铜川350兆瓦压缩空气储能电站项目现场开工仪式举行。中国能建陕西铜川350兆瓦压缩空气储能电站项目位于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是陕西省首座压缩空气储能电站项目。项目采用自主研发的“中国能建压缩空气储能系统解决方案”,总投资约24亿元,项目采用的透平机、压缩机为目前世界范围内正在实施的单机容量最大、参数最高的多目标宽工况核心设备。
南水北调东线北延工程启动2024至2025年度调水
2月10日,位于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的六五河节制闸缓缓开启,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北延应急供水工程2024—2025年度调水工作正式启动。本年度北延工程计划向黄河以北调水1.51亿立方米,利用北延东线输水,向河北、天津调水1.26亿立方米,受水区为河北省沧州市、衡水市,天津市静海区;黄河以南利用东线一期工程输水,黄河以北与东线一期工程鲁北段等引调水工程开展多水源、多工程联合调度。
438亿元!三澳核电二期项目开工
2月8日,浙江省举行2025年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此次活动采取视频连线方式进行,11个设区市均设有会场。温州会场所在的三澳核电二期项目位于苍南县霞关镇,总投资438亿元,前3年计划完成投资145亿元,建设两台百万千瓦压水堆核电机组。项目是国家重要能源战略项目,温州历史上单体投资最大的项目。
甘肃酒泉压缩空气储能项目进入全面安装阶段
日前,甘肃酒泉300兆瓦人工硐室压缩储能项目发电机定子吊装成功。长9.5米、总重量约270吨的发电机定子从主厂房设备吊装口移动至7米层平台,精准与基座合拢。这一关键核心设备的成功安装,标志着该项目全面进入设备安装阶段。
福建与广东天然气管网联通工程正式开工
3月30日,从国家管网集团获悉,我国南方地区天然气管网联通工程——福建与广东天然气管网联通工程正式开工建设,我国天然气“全国一张网”进一步织密。福建天然气管网与广东天然气管网联通工程全长23.46公里,起自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分输站,终至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分输站,设计压力10兆帕,年输气能力10.58亿立方米。
广东湛江200MW/400MWh储能电站项目动工
3月28日,清烽能源东海岛200MW/400MWh储能电站项目正式动工建设。项目建设单位为湛江市清烽能源投资发展有限公司,项目位于广东湛江经开区东山街道下蓝仔、南园经济合作社自留地,总投资10.89亿元,建设1座200MW/400MWh的电化学储能电站,采用户外式方案,储能系统由60 套3.369MW/6.738MWh 液冷磷酸铁锂电池储能子系统组成,每套储能系统配置1套EMS能量管理系统。储能电池采用磷酸铁锂电池,电池类型3.2V/280Ah。同时配套建设一座220kV,容量200MWA的升压站。
田湾核电项目8号机组主设备成功发运
3月5日,我国核电装备制造领域再度迎来重要里程碑节点,国家重点核电工程田湾核电项目8号机组常规岛主设备发电机定子及汽轮机低压部套在上海电气临港重装码头成功发运。由上海发电机厂承制的发电机定子,采用国际领先的水氢冷却技术,实现99%国产化率;由上海汽轮机厂研制的核电低压焊接转子,攻克了世界级技术难关,通过8个精密锻件与7道高精度焊缝的完美结合,打造出长度超13米、重量近300吨的“大国重器”,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新疆气化南疆天然气管道工程两条能源通道开建
新疆重点民生工程——气化南疆天然气管道工程英买力至三岔、轮南至上库两条天然气管道开工仪式,3月10日在喀什、阿克苏两地同步举行,该工程设计全长510公里,分东西两路,计划分三批次实施。按照管道建设规划,西侧的英买力至三岔天然气管道,起于阿克苏地区新和县,经阿克苏、柯坪等县市,直至382公里外的巴楚县,每日供气规模达720万立方米。东侧的轮南至上库天然气管道,自轮台县轮南镇起,蜿蜒向东,最终将抵达128公里外的库尔勒市上库工业园区,每日供气规模达2040万立方米。
中国华电双超大储能项目在新疆同时开工
近日,全国单体容量最大电化学独立储能电站——中国华电乌鲁木齐光伏基地100万千瓦/400万千瓦时独立储能项目和中国华电喀什地区100万千瓦/400万千瓦时独立储能项目同时在新疆开工建设。
兰州石化120万吨/年乙烯项目全面启动
3月6-7日,兰州石化转型升级乙烯改造项目乙烯装置设计准备讨论会在兰苑宾馆召开,120万吨/年乙烯装置设计筹备工作全面启动。兰州石化转型升级乙烯改造项目建设场地位于兰州石化公司炼油厂区、化肥乙烯厂区、石化橡胶厂区,总投资约231.7亿元,年操作时数8000小时,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可划分为主体工程及提前投用工程。
全国最大“沙戈荒”新能源项目开工
2月26日,由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全国规模最大、总投资最大、新能源占比最高,包含海拔最高的超超临界火电项目的“沙戈荒”新能源外送基地电源项目——青海省柴达木格尔木东沙漠基地电源项目在海西州格尔木市开工。该项目总投资约800亿元,按照“风光火储一体化”方式规划,新能源装机占比85%。
中电建肥城压缩空气储能电站项目1号机组主厂房浇筑第一方混凝土顺利浇筑
2月25日,中国电建投资建设的,新型压缩空气储能电站,肥城盐穴压缩空气储能电站项目,主厂房第一罐混凝土顺利浇筑,标志着该项目进入主体工程建设阶段。中电建肥城2×300兆瓦(一期)盐穴压缩空气储能电站是国内首个采用300兆瓦等级全水介质大容量高温高压非补燃先进绝热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的新型储能电站。
福建省漳平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开工
2月26日,福建省重点项目、龙岩市2025年十大重点工程项目之一的漳平抽水蓄能电站正式动工兴建。该项目总投资约80亿元,由福建省投资开发集团投资建设,是截至目前漳平市单体投资最大的能源项目。项目建设地址位于漳平市双洋镇、赤水镇境内,规划总装机容量120万千瓦,安装4台30万千瓦立轴单级混流可逆式水轮发电机组,为日调节纯抽水蓄能电站。
广东陆丰核电项目1号机组主体工程开工
2月24日11时36分,中广核广东陆丰核电项目1号机组完成核岛第一罐混凝土浇筑,标志着该机组主体工程正式开工,广东陆丰核电项目双三代核电机组建设拉开序幕。广东陆丰核电项目规划建设6台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已核准4台机组。其中,项目5、6号机组采用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已分别于2022年9月8日和2023年8月26日开工建设;项目1、2号机组单台机组额定容量为125万千瓦,设计运行寿命60年。项目1号机组工程建设将引入模块化施工、数字化建造、自动化焊接等先进建造技术。
四川省负荷侧首个大型抽水蓄能项目核准建设
日前,中国电建成都院规划设计的绵竹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核准建设,这是四川省负荷侧首个核准的抽水蓄能电站,也是《能源法》实施以来四川省首个获得核准批复的大型抽水蓄能项目。电站装机容量120万千瓦,为一等大(1)型工程,工程建设周期87个月,电站建成后预计年发电量17.59亿千瓦时。
规划总投资338亿元 准东煤化一体化项目开工
2月23日,在新疆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总投资达338亿元的山东能源集团兖矿新疆能化有限公司准东煤化一体化项目正式开工建设,标志着准东开发区加快打造现代煤化工千亿产业实现重大进展。项目包括80万吨/年煤制烯烃项目和与之相配套的准东五彩湾矿区四号露天矿一期工程项目、煤化一体化铁路专用线项目和准东五彩湾新城生活中心项目。
中国石化生物航煤首次供应香港
2月26日,装载500吨中国石化生物航煤的“圣油238”轮从镇海炼化算山码头驶向香港,并将供应香港国际机场。这是中国石化生物航煤首次供应香港,标志着国产生物航煤开启国际绿色航空的新篇章。镇海炼化拥有中国首套生物航煤装置,年加工能力10万吨。该装置若满负荷运行,一年基本能消化掉一座千万人口城市回收来的“地沟油”,不仅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每年还能减排二氧化碳约8万吨。
东方电气首个核电海水循环泵签约
2月25日,东方电气集团所属东方电机与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进行三门核电5、6号机组循环水泵设备供货合同签约。东方电机将为三门核电站5、6号机组提供4台套先进的桨叶可调海水循环泵,设计流量36.2立方米每秒、设计扬程16.5米,是国内单机流量最大的桨叶可调海水循环泵。
四川绵竹抽水蓄能电站喜获核准批复
2月8日,从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获悉,四川绵竹抽水蓄能电站取得核准批复,这是《能源法》实施以来,四川省首个获得核准的负荷侧大型抽水蓄能项目。电站装机容量120万千瓦,安装4台单机容量为30万千瓦的可逆式水轮水泵发电机组,总投资约81亿元(不含送出工程),为一等大(I)型工程,工程建设周期87个月。
新疆额敏抽水蓄能项目获核准批复
3月12日获悉,新疆额敏抽水蓄能项目日前正式核准, 新疆额敏抽水蓄能电站是《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十四五”重点实施项目,并已纳入新疆服务电力系统规模控制方案,电站总装机140万千瓦,设计年发电量19.83亿千瓦时,设计年抽水电量26.44亿千瓦时。
准东煤电化一体化项目正式开工
3月28日,总投资190亿元的东方希望集团准东煤电化一体化项目正式开工,这是准东开发区一季度开建的又一百亿级重大项目。该项目将现代煤化工与绿电、绿氢等产业深度耦合,主要采用粉煤加压气化、净化、甲醇制烯烃等工艺,每年可就地转化原料煤约600万吨,主要生产乙烯、丙烯、丁烯、液化石油气等产品。
中海壳牌惠州三期乙烯项目和聚碳酸酯项目全面开建
中海壳牌石油化工有限公司1月15日发布,中海壳牌惠州三期乙烯项目和聚碳酸酯项目完成最终投资决策,开启全面建设。两个项目合计投资近600亿元。建成以后,中海壳牌乙烯总产能将达到380万吨/年,可向市场供应1000多万吨多元化石化产品。中海壳牌惠州三期乙烯项目将建设160万吨/年乙烯裂解装置及下游16套化工生产装置和配套设施,计划于2028年建成投产。
中海油27万立方米LNG储罐投用
1月6日,国内规模最大的液化天然气(LNG)储备基地——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10号LNG储罐完成预冷填充并顺利进液,标志着我国首座自主研发、自主设计、自主建造的全球单罐容量最大的27万立方米LNG储罐一次性投用成功。
内蒙古新建大型煤化工项目60万吨乙醇装置开工
1月2日,由北京石油化工工程有限公司总承包的内蒙古卓正煤化工有限公司年产120万吨煤制甲醇优化变更为年产100万吨煤制甲醇项目、甲醇醋酸延链优化深加工与综合利用生产高端化学品及新材料项目和新材料项目60万吨/年乙醇装置开工会召开。甲醇醋酸项目位于乌审旗苏里格经济开发区纳林河产业园,总占地约7500亩,概算总投资590亿元,采用先进的煤炭分质分级高效清洁综合利用技术耦合大型粉煤气化、固定床加氢裂化、大连化物所的甲醇制乙醇与甲醛制乙醇酸甲酯和上海浦景的聚乙醇酸等多项先进技术。
兴安盟金风50万吨绿色甲醇项目锅炉点火
近日,江西公司承建的兴安盟金风绿氢制50万吨绿色甲醇项目(一期)公辅工程(EPC)项目锅炉实现点火一次成功。该项目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全国首个大规模风电绿甲醇项目,创新融合“风—氢—储—生物质”多能协同技术,高效利用波动性能源,推动兴安盟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该项目采用双良锅炉厂家提供的2x15t/h电极锅炉,用于绿氢制50万吨绿色甲醇项目(一期25万吨)。
国家电投集团几内亚氧化铝项目建设全面启动
3月26日,几内亚当地时间11时(北京时间19时),国家电投集团几内亚铝业开发项目(二期)氧化铝项目全面启动建设。几内亚氧化铝项目是中几双方共同落实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期间两国元首会晤达成重要共识的务实合作成果,将助力几内亚工业化发展迈上新台阶。
中国能建签约蒙古最大能源建设项目
近日,中国能建中电工程华北院签订蒙古布罗巨特煤电一体化三期项目设计与技术服务合同。蒙古布罗巨特电厂三期2×150兆瓦机组工程拟扩建2台150兆瓦超临界循环流化床机组,项目厂址位于蒙古国中央省,计划2025年5月开工建设。
中国能建签约首个东南亚绿电氢氨醇项目
近日,中国能建中电工程国际公司与东北院联合体成功签约印尼巴淡岛绿色合成氨可再生能源项目EPC合同。该项目位于印尼巴淡岛,计划建设总装机240兆瓦的陆地光伏与水面光伏发电站,以及年产3.75万吨绿色合成氨设施。这是中国能建中电工程绿电氢氨醇先进技术在东南亚地区的首个落地项目,将为客户提供包括技术方案设计、设备供应、工程建设及运营管理在内的一体化解决方案,确保项目的高效实施与长期稳定运营。
我国出海北非最大液化天然气项目升顶成功
2月25日,由中核集团承建的阿尔及利亚国家石油公司SONATRACH新建15万方液化天然气项目顺利完成了储罐穹顶气压顶升。此次顶升是中国企业在北非地区完成的最大规模液化天然气项目的储罐顶升工作。
中国化学中标哈萨克斯坦标志性项目
近日,中国化学十三化建成功中标哈萨克斯坦Silleno石化综合体乙烷裂解项目桩基土建工程。Silleno石化综合体项目乙烷裂解项目位于哈萨克斯坦阿特劳州,为哈国大型石化综合体项目。该项目利用哈萨克斯坦最大的油田——田吉兹油田所分离的乙烷原料,建设一套年产能高达125万吨的聚乙烯装置。
中石化南京工程签约阿联酋LNG项目合同
1月13日,南京工程公司成功签约阿联酋LNG公用工程项目合同。该项目由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投资,位于阿布扎比鲁韦斯工业城。建成后,该项目将成为中东地区首个采用清洁能源运行的LNG出口设施,严格遵循全球最严碳排放标准,致力于打造全球最低碳排放强度的液化天然气工厂。此次签约的项目合同金额约为10亿元人民币,工期35个月。
国家电投山东院签署哈萨克斯坦燃机项目勘察设计合同
近日,山东院签署华电海投哈萨克斯坦阿克套160MW燃机项目勘察设计合同, 项目位于哈萨克斯坦曼吉斯套州阿克套市,由华电海投投资建设。项目内容为新建1台燃机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
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与哈萨克斯坦首都供水公司签署阿斯塔纳市供水项目EPC合同
当地时间3月31日,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与哈萨克斯坦首都供水公司签署阿斯塔纳市供水项目EPC合同,合同金额约为6,512亿坚戈,折合人民币约96亿元。该项目位于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市东南部,是目前中资企业在哈萨克承建的首个供水项目。工程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每天取水34万立方米的泵站一座、加压泵站两座,以及总长约400千米输水管道、相应的配水管道和一座处理能力为21万m³/天的净水厂的设计、采购、施工和调试等。
—国际视野—
世界贸易组织:全球货物贸易仍呈现增长态势
世界贸易组织发布的最新一期《货物贸易晴雨表》显示,全球货物贸易景气指数从去年12月的102.7升至102.8,持续高于基准点100,表明全球货物贸易仍呈现增长态势,预计在2025年前几个月将继续增长。但是,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增加以及潜在的新关税措施,可能会在今年中期对贸易造成压力。世贸组织呼吁各国维护多边贸易体系,巩固全球贸易复苏的基础。
世界气象组织:2024年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达到新高度
当地时间3月19日,世界气象组织发布《2024年气候状况报告》。报告显示,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在2024年达到了新的高度,其中一些后果将在数百年甚至数千年内不可逆转。该报告还强调了极端天气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和社会动荡。
欧盟委员会发布《清洁工业协议》
当地时间2月26日,欧盟委员会)发布《清洁工业协议》,主要聚焦能源密集型产业和清洁技术两大领域,旨在加速去碳化进程,确保制造业未来仍扎根欧洲。欧委会表示,面对高昂能源成本、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欧洲产业亟需支持。《清洁工业协议》将“去碳化”确立为欧洲工业增长的强大驱动力,确保欧洲坚定不移地迈向2050年碳中和经济目标。
欧盟呼吁加紧应对水资源挑战
最新公布的欧盟水资源状况报告显示,欧盟地区仅有39.5%的地表水体达到“良好的生态状况”,26.8%的地表水体达到“良好的化学状况”。报告认为,化学物质汞及其他有毒污染物扩散是造成地表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欧盟环境、水资源恢复力和竞争性循环经济专员杰西卡·罗斯沃尔表示,清洁可靠的水资源供应对公民、环境和企业发展都至关重要,欧洲必须加大力度提高水资源恢复力,应对当前水资源挑战。
欧盟表示将对美国钢铝关税采取强硬反制措施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2月11日表示,对美国决定对欧钢铁和铝产品出口加征关税深感遗憾。她在声明中说,关税对企业不利,对消费者更不利。(美国)对欧盟征收不合理的关税不会没有回应——我们将采取坚决且对等的反制措施。欧盟将采取行动维护自身经济利益,我们将保护我们的工人、企业和消费者。
非洲三国签署协议推动跨撒哈拉天然气管道项目
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和尼日尔2月11日在阿首都阿尔及尔签署协议,推动实施跨撒哈拉天然气管道项目。上述协议是在当天举行的该项目指导委员会第四次部长级会议期间签署的。跨撒哈拉天然气管道预计耗资约130亿美元、跨越4000多公里,建成后能够将尼日利亚的天然气经尼日尔输送至阿尔及利亚,再由阿尔及利亚通过现有管道输送至欧洲。
英国启动海上风电激励计划推动清洁能源目标
英国启动了一项名为“清洁产业奖金”的激励计划,旨在吸引开发商投资海上风电项目,以支持该国到2030年实现能源系统脱碳的目标。该计划将为中标者提供每千兆瓦(GW)海上风电项目2700万英镑(约3350万美元)的初始资金,以鼓励开发商建设供应链基础设施。
法国推出第三版《国家气候变化适应计划》
法国政府3月10日发布该国第三版《国家气候变化适应计划》,将通过政策杠杆和一系列措施来应对到本世纪末法国本土气温上升4摄氏度的可能性。这项计划由法国国土整治和权力下放部以及生态转型、生物多样性、森林、海洋和渔业部联合发布。
德国启动25亿欧元绿色氢进口第二次拍卖
德国政府启动了其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绿色氢进口拍卖活动,总价值高达25亿欧元。此次拍卖由Hintco公司负责,该公司是商业主导的H2Global基金会的子公司,专门负责为政府管理相关合同。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拍卖部分资金将由德国和荷兰两国政府共同资助,而拍卖总额在最终预算批准前有望增至30亿欧元。
欧盟委员会批准捷克2.79亿欧元能源存储项目计划
欧盟委员会已批准捷克的一项计划,该计划将支持部署1.5GWh的能源存储项目。这笔 2.79 亿欧元(70 亿捷克克朗/3.04 亿美元)的资金将以直接补助的形式用于建设总容量至少为 1,500 兆瓦时的储能项目。
欧盟委员会批准30亿欧元德荷氢能全球进口计划
欧盟委员会已批准一项30亿欧元(约31.2亿美元)的德荷联合计划,旨在从非欧盟国家进口绿色氢,并在德国和荷兰销售。预计该计划将支持全球近1.9GW电解产能的建设,援助将通过竞争性招标程序授予,并可能在2025年完成。欧盟委员会表示,该计划将有助于满足德国和荷兰从2030年起对非生物来源可再生燃料(RFNBO)的需求,并预计减少573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美国公布清洁氢生产税收抵免最终规则
1月3日,美国财政部(Treasury)和国税局(IRS)公布了《通货膨胀削减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中有关第45V条清洁氢生产税收抵免的最终规则。最终规则包含重大变化和灵活性,解决了多个关键问题,有助于推动推进项目和清洁氢产业的发展,同时遵守法律规定的清洁氢排放要求。
日本提高2035年温室气体减排目标
2024年12月24日,日本环境省和产业省敲定了一项计划,到2035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从2013年的水平削减60%,高于2030年削减46%的目标。11月,日本相关部门曾公布了一份计划草案,目标是到2035财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60%,到2040年减少73%,该计划是基于日本目前的目标,即到2030年减少46%,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之间的线性轨迹。
西班牙通过欧洲氢能银行拨款高达 4 亿欧元促进氢能发展
MITECO 向公众开放欧洲氢能银行机制内的援助规则, 西班牙生态转型和人口挑战部(Miteco)宣布,西班牙已承诺从其科维德(Covid)事件后恢复基金中拿出 4 亿欧元,投资于欧洲氢能银行的 “拍卖即服务”(AaaS)计划。这项投资旨在加强欧盟经济区内可再生氢气的开发和应用,为西班牙的工业、交通和其他面临脱碳挑战的部门提供重要支持。
巴西宣布加入“欧佩克+”
巴西矿业和能源部长亚历山大·西尔韦拉18日宣布,巴西加入由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成员国和非欧佩克产油国组成的“欧佩克+”。西尔韦拉表示,“欧佩克+”是帮助巴西实现战略愿景的重要平台,加入“欧佩克+”与履行环境承诺并不矛盾,还会推动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这是巴西及其能源行业的历史性时刻,将开启能源领域对话与合作新篇章。”
西门子能源获16亿美元沙特天然气发电站项目
西门子能源近日成功斩获一个价值16亿美元的项目,将为沙特阿拉伯的Rumah 2和Nairyah 2天然气发电站提供关键技术。该项目由哈尔滨电气国际公司担任工程、采购和施工承包商,并包含延长维护协议,以确保电厂至2049年的运行可靠性。
巴斯夫投运全球最大PEM电解水制氢装置
巴斯夫于3月17日宣布,其位于德国路德维希港的全球最大单体PEM电解水制氢装置正式投运。这座装机容量达54兆瓦的工业级制氢设施,每小时可稳定产出1吨零碳绿氢,不仅刷新了德国工业制氢装置的新纪录,更开创了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与化工生产深度整合的先河。
美德企业签署长期天然气供应协议
德国欧洲能源保障机构(SEFE)与美国液化天然气出口基础设施开发公司Delfin Midstream签署了一份首脑协议(HoA), 将从后者位于美国墨西哥湾沿岸路易斯安那州卡梅伦海岸的拟议项目中供应液化天然气(LNG)。该协议要求至少在 15 年内以离岸价 (FOB) 供应每年 150 万吨液化天然气。天然气将来自 Delfin 计划部署在路易斯安那州离岸约 40 英里处的浮式液化天然气 (FLNG) 船,这是其Delfin 液化天然气项目的一部分。
全球首个全天候大规模可再生能源设施启动
阿联酋1月14日宣布启动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项目——世界上第一个能够全天候大规模提供可再生能源的设施。这一创新项目由阿布扎比清洁能源公司马斯达尔(Masdar)主导,旨在将5千兆瓦的太阳能容量与19千兆瓦时的电池储能相结合,生产出1千兆瓦的“不间断清洁能源”。马斯达尔董事长、阿布扎比工业与先进技术部长苏丹·贾比尔博士在阿布扎比可持续发展周上表示,该项目是与阿联酋水电公司(Ewec)合作开展的,标志着可再生能源从间歇性向基载能源的历史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