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能源报
全国政协常委、哈电集团董事长斯泽夫接受采访是表示解决碳排放问题,基础就是从技术装备入手。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能源转型,倒逼技术、装备更新迭代。反过来,技术装备的进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转型步伐的快慢、能源结构的变化。
斯泽夫说,以火电为例,如果技术装备不到位,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运行就无从谈起。在火电领域,我们的自主研发、设计与制造能力均处于世界一流水平,但目前,我国火电行业碳排放仍占到全球排放的30%左右,这意味着还有提升空间。如何以更高技术含量的先进装备来推动减排,正是装备企业面临的新课题。
在新能源领域,未来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这么大规模的装机量,背后是对设备可靠性、安全性的考验。无论是化石能源,还是可再生能源, 技术装备进步都永无止境,需要企业不断突破、筑牢基础。
斯泽夫认为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短板在于一是创新能力不足,进而导致创新成果不够多;二是管理水平有待提升,产品品质不稳定,品牌影响力有限。比如,有些元器件十分重要,但市场需求量并不大, 企业花费大量投入和精力研发生产,做出来很可能连成本都收不回来。国内企业积极性不高,用户只能从海外市场购买。
对此,斯泽夫建议重视产业链之间的联合创新。装备企业要根据用户需求,把精力放在制造端;下游企业把重心放在应用端,即如何让设备用得更好。双方各自发挥优势,共同将设备性能做到最优。同时, 呼吁国家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比如产业链某一环节、某些部件的需求较小,但很专业、很重要。要想实现自主化,还需国家层面支持研发,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
斯泽夫表示,可再生能源将在“十四五”期间迎来广阔市场,但同时,新能源电力系统稳定性和波动性问题尚未解决。能否充足稳定持久进行电力供应,是保障能源安全的关键。
“目前,各地纷纷响应减排号召,推出新能源发展计划。其中,不乏一些‘积极者’,不顾本地资源禀赋及电力供应实际,一味追求提前达峰。需要提醒的是, 在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同时,必须保障能源安全。特别在北方极寒地区,风能、太阳能、天然气等产业比重过大,存在一定的能源安全风险。” 斯泽夫建议以电力安全为核心,在保障电力供应的情况下,有序替代传统火电。